养猪不用粮(小学文化的“猪司令”,发明不用粮食的猪饲料,被毛主席11次接见)

来自:猪之家  |  2024年04月26日

浏览量:

什么叫“行行出状元”?什么是“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贡献”?今天我们讲一个士兵的故事,是这两句老话最好的诠释。

这个士兵叫叶洪海,是穷人家走出来的普通士兵。因为聪明、勤奋,叶洪海到部队不久就成为一名优秀射手,后来因为革命需要被派去养猪。结果,他在养猪岗位上干得更加优秀,简直可以用“大放异彩”来形容。

因为猪养得好,叶洪海被毛主席先后接见了十一次,又被周恩来总理点名派往国外做“技术支援”,名字红遍了大江南北,雅号“猪司令”。

优秀射手转行养猪

1943年7月,叶洪海出生在河北省大名县一个农民家中,家里一共七个孩子,他是老大。

当时抗日战争还没结束,老百姓生活很苦。叶洪海家里穷,读到小学毕业就不得不辍学了。穷人家孩子早当家,辍学后叶洪海在家里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比如放羊、割猪草等。

1964年12月,21岁的叶洪海参军了,分配到北京军区某机械化团。在部队,叶洪海的岗位是一名机枪手。农村出来的娃能吃苦,训练起来不怕累,人又聪明善于琢磨,所以叶洪海进步很快,只用半年多的时间,就成了连里有名的优秀射手。

小学文化的“猪司令”,发明不用粮食的猪饲料,被毛主席11次接见

领导觉得这小伙子行,有潜力,在1965年9月把叶洪海派到了营通信班去学习通信,结果彻底改变了叶洪海的命运。

叶洪海在通讯班学习时,营部种菜的请了长假,部队菜园子无人打理,领导考虑叶洪海从小在农村长大,熟悉农活,所以暂时让他当一个月的种植员,负责打理菜园子。

“咱是革命一个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叶洪海欣然接受了新任务,把菜园子打理得井井有条,把蔬菜培养得生机勃勃。领导一看,这小伙子行呀!通讯学习先放一放,把今年的菜种完吧。

到了秋天,种菜工作结束了,叶洪海心想,这下该让我回去学通讯了吧?没想到营部养猪的又请假了。领导考虑到叶洪海从小在农村长大,熟悉养猪,所以决定让他当饲养员,负责给部队养猪。

叶洪海一想,革命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部队让咱养猪,那是信任咱们,所以又欣然答应下来。

埋头实验90天搞出新饲料

不过养猪不同于种菜,叶洪海有点犯难。养猪本身不难,他在家里经常割草喂猪,干过。

难的是同时养这么多头猪!

部队里的猪有几十头。和人一样,猪也是有性格的,有的温顺,有的暴躁,有的服管,有的捣蛋……得把他们个性都摸清楚了,才能把他们伺候舒服了,让他们多长膘多产肉。

叶洪海在猪圈里摸爬滚打了一段时间,终于把每头猪的情况都搞清楚了,然后对症喂食,猪们都开始蹭蹭长膘。营领导表扬了叶洪海,叶洪海本人也很开心。

但新的困难很快就来了,那就是饲料的问题。当时国内正处于困难时期,解决人吃的粮食都成问题,更别说猪的“口粮”了。毛主席当时都关注过这个问题,指示说,养猪可以用青草、树叶、番薯叶当饲料,不一定用精料。

但迅速找到能替代粮食加工的精饲料的猪饲料,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叶洪海实验了几种,猪都不喜欢吃。猪不喜欢吃,就不长肉;猪不长肉,战士们的伙食就受影响。

叶洪海的压力一下子就大了。但他骨子里是个不服输的人,压力越大动力越大,下决心解决猪饲料问题,把猪养好。

经过不断地打听、请教,叶洪海了解到猪特别喜欢发酵后的饲料,而驻地一百里外的遵化县畜牧局已经研制出一种“黑曲霉糖化饲料”。

叶洪海如获至宝,多次不远百里往返于遵化县畜牧局,学习人家的技术。同时,为了深入掌握发酵知识,当地的酒厂、酱油厂、面包厂他也跑了一个遍。

感觉学得差不多了,叶洪海回到部队关门做实验,研制自己的发酵饲料。营部没有实验器具,叶洪海就用药瓶当试管,用盘子当平皿,用灯泡加热木箱当保温箱……经过三个月的刻苦钻研和不断实验,小学文化的叶洪海成功研制出了黑曲霉糖化饲料。

新饲料一进猪食槽,猪那个爱吃劲就别提了。部队里的猪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蹭蹭长膘,叶洪海笑得嘴都合不拢了。

发明“中曲发霉饲料”轰动全国

如果是一般人,工作干到这个程度就满足了,但叶洪海不同。喜欢琢磨的叶洪海又开始想一个新问题:黑曲霉糖化饲料不错,但有个缺点,就是发酵周期太长——足足有40天。能不能再研究一下,把这个发酵周期缩短呢?如果能缩短这个周期,那生产率不就更高了吗?出栏的肥猪不就更多了吗?

小学文化的“猪司令”,发明不用粮食的猪饲料,被毛主席11次接见

说干就干。带着这个想法,叶洪海又忘我地投入到新的发酵饲料实验中。但这次很不顺利,失败一次接着一次,他想尽了办法,都无法缩短饲料的发酵时间。

叶洪海暂停了实验,陷入了冥思苦想之中。某一天,他忽然灵光一闪,想到了农村的豆瓣酱,觉得农民制作豆瓣酱的方法或许可以和发酵饲料技术结合起来。

他立即又投入到实验之中,这次足足用了半年。半年后,一种酸甜香熟的新型发酵猪饲料终于研制成功了,放在实践中一试,猪吃这种饲料时,比前面的那种黑曲霉糖化饲料还爱吃,长膘还快。

更重要的是,这种饲料的发酵时间只有短短的7天!而且,原料是更容易找到的稻糠和麦麸。

叶洪海发明新型饲料的消息,迅速在军区传播开了。先是军区派人来,接着总政、总后又派人来,最后是中科院派人来。经过反复的核实、调查、论证,最后专家认定,叶洪海的发明完全符合相关技术标准,决定正式命名为“中曲发酵饲料”。

“中曲发酵饲料”的发明,让养猪基本不再用粮食,在全军推广后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节省了大量的粮食。

在那个粮食紧张的特殊时期,叶洪海的发明不仅获得了经济效益,还振奋了人心,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随后,无数军内外人员到叶洪海所在部队学习。1969年底,叶洪海荣获一等功。1970年,叶洪海获“模范饲养员”的称号。叶洪海也因工作出色,渐渐被提拔到副团级的领导岗位上。

叶洪海的事迹还被《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并在1972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了纪录片。至此,叶洪海的名字响彻大江南北——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也确实值得大家的学习。

被毛主席11次接见,被周总理派往国外“传艺”

更让人羡慕的是,叶洪海先后多次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当时,受到主席接见一次就不容易了,而叶洪海一共被接见了11次。

叶洪海晚年回忆说,每次毛主席接见他时,都笑着称呼他为“猪司令”,还请他喝过南瓜汤。

除了被毛主席接见外,叶洪海还被周总理公派出国,对第三国家进行技术支援。当时不少第三世界国家也面临着和中国一样的难题,人畜争粮,叶洪海的发明对他们帮助非常大。

小学文化的“猪司令”,发明不用粮食的猪饲料,被毛主席11次接见

1972年,周恩来总理亲自向阿尔巴尼亚的农业部长介绍了叶洪海,派叶洪海去阿尔巴尼亚传艺。

叶洪海一行人先后在阿尔巴尼亚的八个农场进行“中曲”发酵饲料制作方法的传授。因为技术太过神奇,当地老百姓称呼叶洪海为“东方魔人”。

之后,该技术也被越南等国家引进。

为人民服务的一生

1982年,叶洪海退休。部队领导考虑到叶洪海的模范示范作用,考虑到他的经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认为把他留在军中可以激励更多的年轻人,所以希望他能在退休后继续留在部队。

叶洪海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此后,他把自己养猪、制造饲料等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了一批又一批的饲养员,还把自己的小儿子送到部队,子承父业,给部队养猪。

某日,叶洪海从报纸上读到,国外有一种饲料,每用三斤饲料猪就可以长一斤肉,“三换一”。叶洪海不服输的劲头又上来了,他们能“三换一”,我为啥不能?我要“二换一”!

说干就干,叶洪海拉着小儿子协助自己,夜以继日地开始了新饲料的实验。

因为多年的超负荷工作,在这次实验前叶洪海已经积劳成疾,患有多种慢性病,体重不足一百斤。这次实验让他的很多病情都加重了。在很多个深夜,肠粘连让叶洪海疼得满头大汗,但他依然在实验台上坚持着工作到天亮。

经过长时间的实验,最终,叶洪海的“二换一”饲料重要成功了。

除了发明猪饲料外,叶洪海还是个多才多艺的人。

在部队时,他看到战友们在野战条件下就餐条件很差,发明了野战炊事灶和行军锅。

退休后,他还钻研过小儿病和胃病的治疗方法。媒体报道,他给一千多名孩子看过病。部队里有很多战士都说,我们欠叶洪海治胃病的诊费。

小学文化的“猪司令”,发明不用粮食的猪饲料,被毛主席11次接见

叶洪海还是个无私的人。他的家乡大名县曾是国家扶贫重点对象,人民群众生活很不富裕,村里的学校也是年久失修,孩子们上课的教室出现了险情。叶洪海知道后,把准备给儿子结婚盖房用的材料捐了出来,重修了村里学校的教室。

2005年,叶洪海病情恶化,在邯郸市中心医院去世。

叶洪海的一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没说过什么豪言壮语,只是把“为人民服务”这句话装在心里,踏踏实实地把工作做到了极致,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叶洪海的一生,也是实干的一生。他的身份、他的岗位都平凡得不能再平凡,可他却用自己的努力在平凡中绽放出璀璨的光芒,把平凡变成了伟大,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行行出状元”。

“猪司令”叶洪海,是个真正的“牛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