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养猪较多的市县(两宋时期,民间养猪业相当兴盛,是宋代商品经济发达的一个缩影)

来自:猪之家  |  2024年02月06日

浏览量:

两宋时期,民间对猪、羊、犬等家畜的饲养十分普遍。它们除供给人们丰富的肉食之外还具有多种作用。如猪、羊能够为手工业生产提供皮毛等原料,犬具有狩猎、警盗等功能,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如果您喜欢该作品,看更多精彩内容,欢迎点赞加关注!

民间养猪业

养猪业在我国历史悠久,至今6000多年前的半坡氏族墓葬里就发现了猪骨。秦汉时期随着封建国家疆域的扩大,养猪业及其他畜牧业有了进一步发展。

两宋时期,民间养猪业相当兴盛,是宋代商品经济发达的一个缩影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养猪业发展较快,养猪技术有了明显提高,已开始使用阉割技术。隋唐五代时期,养猪业较为兴盛,出现了“其家富,多养豕”的养猪专业户。宋代随着农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养猪成为农村的主要副业之一,出现了众多的专业户。民户养猪为人们生活提供了肉食,满足了市场需求,增加了家庭收入。

一、民间养猪业概况

两宋时期,民间养猪业相当兴盛,尤其是南方更胜一筹。

随着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东南地区的经济很快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该地的养猪业比较兴旺。

两宋时期,民间养猪业相当兴盛,是宋代商品经济发达的一个缩影

荆湖一带的民间适合发展养猪业。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时发现这里“猪、牛、麞、鹿如土,鱼、蟹不论钱”,可见当地养猪很多。和黄州相邻的鄂州(今湖北武汉)也是“鸡豚兼蓄,枣栗成林”。峡州夷陵县(今湖北宜昌)几乎家家养猪,“一室之间,上父子而下畜豕”。辰州叙浦县(今湖南溆浦)因养猪太多而又管理不善,结果导致县常平仓墙壁为“群豕所穴,食仓米五十石”,给国家造成了损失。

为了避免虎狼的袭击保护牲畜的安全,岭南之民只得忍受着牛豕之秽。由于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岭南地区“五谷濇而不甘,六畜淡而无味”,部分地区的人们甚至“不食彘肉”,养猪主要用于祭神。陆游在广西桂林看到舟人祭神一次就用了10余头猪。祭神是推动养猪业发展的因素之一。

除一般家庭养猪外,南方地区还出现了一些养猪专业户和养猪大户,这是宋代养猪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宋代经济发达的表现之一。

两宋时期,民间养猪业相当兴盛,是宋代商品经济发达的一个缩影

宋代北方民间养猪业发展迅速,尤以京师开封为最。史载:淳化年间京畿民牟晖状告其家奴丢失了一头公猪,宋太宗下诏赐牟晖1000文钱作为猪的赔偿价格。

北方其它地区民间同样大力养猪。其实,北方由于“水深土厚,风气高燥”,特殊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条件,使得民间饲养的猪“肉味甘,性平无毒,大能补肾气虚捐,壮筋骨,健气血。”北方猪肉味道鲜美,并能够滋阴壮阳,益寿延年,这一点南方猪肉望尘莫及。

简而言之,两宋时期民间养猪业总体上比较发达。就养猪的数量、规模和发达程度来看,北方不如南方;但就猪肉的质量而言,南方不及北方。

两宋时期,民间养猪业相当兴盛,是宋代商品经济发达的一个缩影

宋代从事屠宰业的商人具有从业人数多、经营规模大、从业时间长、累世相传等诸多特点。

随着屠宰业的迅猛发展,大城市中一些生猪销售点和屠宰点也开始由分散走向集中。如东京开封有著名的“杀猪巷”,南宋都城临安出现了南、北猪行,南猪行在候潮门外,北猪行在城东。

临安的生猪屠宰业尤为兴盛,城内修义坊,“巷内两街,皆是屠宰之家,每日不下宰数百口”。临安还出现了专门批发猪肉的屠长,“临安宰猪,但一大屠为之长,每五鼓击杀于作坊,须割裂既竟,然后众屠儿分契以去”。生猪销售和屠宰业由分散走向集中,是市场规范管理的要求,也是宋代养猪业发达的重要表现。

两宋时期,民间养猪业相当兴盛,是宋代商品经济发达的一个缩影

由于养猪业的快速发展,政府规定养猪也要征收杂税。苏辙贬谪筠州(今江西高安)时,“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征收猪、鱼等杂税。除正常征收杂税外,甚至祭祀,地方政府也强行向民间摊派猪羊。如襄城县(今河南襄城)每年祭祀向民间摊派猪羊,吴育任知府时才免除了这种苛税,结果所需猪、羊全部由政府负责,“民省供赏殆半。”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民户的负担,有利于民间养猪业的发展。

总之,两宋时期民间发达的养猪业促进了贩猪业和屠宰业的发展,增加了国家的税收,从而促使了猪肉的消费和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民间养猪业的发展同宋人科学的养猪技术密不可分。首先,在猪种的选择上,其次,在饲养方式上,宋代一般采用圈养和牧养两种方式,南方大部分地区采用的是圈养方式。猪被圈起来,活动量小,能量消耗少,有利于脂肪的储积。猪圈面积小,猪可活动范围小,少动,利于抓膘;猪圈有污泥能起到一定的避暑作用。

两宋时期,民间养猪业相当兴盛,是宋代商品经济发达的一个缩影

在猪的育肥方法和食物选择上,宋代有一定的突破。猪是杂食类动物,“大凡水陆草叶根皮无毒者,皆食之”虽然不挑食,什么都吃,但宋人对喂猪食物的选择还是很重视的。除“捣米有杜糠以为食”,喂给谷物的皮、壳之外,还尽量挑选那些能够催肥的食物。

在长期的摸索过程中,人们发现桐树叶喂猪可以迅速催肥,“梓树叶饲豕肥硕十倍”,“正月可种瓠,六月可畜瓠,八月可断瓠,瓠中白肤实,以养猪致肥”。桐、梓树叶和瓠(植物名。果实呈长条形者称瓠瓜,短颈大腹者称葫芦)的果实都是养猪的好饲料。对那些小时食糟不长的猪,也能让其迅速育肥,这些经验和技术,对现代养猪业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猪肉的消费

宋代居民食用的家畜、家禽肉有羊肉、猪肉、牛肉、马肉、狗肉和鸡、鸭、鹅肉等。马主要用于军事,牛主要用作农耕,国家是禁止屠宰的(也有偷偷宰杀的),羊、猪等家畜肉则非常普遍。宋代猪肉的消费仅次于羊肉,受到了各个阶层的青睐。

两宋时期,民间养猪业相当兴盛,是宋代商品经济发达的一个缩影

首先,广大平民特别喜食猪肉。南宋都城临安居民的猪肉消费可以和北宋开封相媲美,其一,临安不仅猪肉销售量大,而且猪肉各部位分类单独出售。其二,“肉市上纷纷,卖者听其分寸,略无错误”,说明卖肉者技术精湛,长期从事该行业。

其三,“至饭前,所挂之肉骨已尽矣。盖人烟稠密,食之者众故也。”表明猪肉销量大,销得快,深受临安居民的喜爱。临安作为都城,发达的经济、优越的地理位置、众多的人口是猪肉畅销的重要原因。

其次,猪肉更受达官贵人的青睐。“东坡肉”的发明与创造,也许是苏轼贬谪生活中的一种慰藉,同时也为宋代饮食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两宋时期,民间养猪业相当兴盛,是宋代商品经济发达的一个缩影

此外,宋代宫廷也有一定量的猪肉消费。宋神宗统治时期,御厨一年消费猪肉4331.4斤。宫廷不仅自己要吃这种用猪、羊肉等做成的社饭,还把它当作请客、供养的美味佳肴。猪肉成为宫廷饮食中常用的菜肴之一。

猪肉不仅味美,还有药用功能。它除能补肾气,壮筋骨之外,还可以治疗某些疾病。士兵们由于铸钱而导致锡气中毒,吃了蒸猪肉可以治愈,王得臣用他的亲身经历讲述了猪肉的药用价值。

人们在吃肉的过程中,不断花样翻新,光是猪肉就能做出几十种饭菜,在长期的食肉过程中,人们还创制了腊肉,不仅味美而且能长久储存。腊肉真是色、香、味俱全。总之,猪肉大大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生活,为烹饪业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两宋时期,民间养猪业相当兴盛,是宋代商品经济发达的一个缩影

两宋时期由于养猪业比较发达,猪肉整体上看很便宜。如前文提到,东京市民牟晖丢失了一头猪,朝廷赔偿其1000文钱。宋代一匹马的价格在25贯至50贯之间,那么一匹马可以买25至50头猪,这说明猪比较便宜。苏轼在黄州时,猪肉“价贱如泥土”。

南宋临安的猪肉也特别便宜,一个壮汉买了38文钱的肉还吃不完,可见猪肉价格的确很贱。如此低廉的价格,意味着广大下层百姓都可以吃到猪肉,庞大的消费群体客观上促进了宋代猪肉的销售和养猪业的迅速发展。

总之,两宋时期猪肉物美价廉,用途广泛,深受社会各阶层的喜爱。猪肉的生产与销售也走向了专业化道路,是宋代商品经济发达的一个缩影。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