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猪业离不开散养户?

来自:猪之家  |  2022年03月30日

浏览量:

中国养猪业离不开散养户?

双疫压力、行情低迷、饲料禁抗、原料猛涨……种种客观因素下,不论是大集团还是小散户都不好过,在这场资本与散户的拉锯战中,谁会先“倒下”成为未来几年养猪业最大的悬念,而散户作为“弱势群体”通常不被看好。以俄罗斯为例,当年非洲猪瘟爆发后,国内规模猪场存栏比例从20%多的市场占有率到60%-80%,仅仅用了11年的时间,而我国爆发非瘟仅4年,市场上就隐隐出现寡头化的趋势。难道养猪业未来注定是集团猪企的“天下”?中小散户只能在夹缝中求生?

目前,养猪业面临着低迷的形势,国家以规模化养殖场为主,各个方面给予补助,而散养户呢,大家就有目共睹了。现在环保高压下,很多养殖户都被拆迁或者清退,但是农村很多人还是得靠养猪为生。现在世界面临着金融危机、失业、等几大难题,散养户虽然没有得到国家的补助,但是照样自力更生共创养猪大业。如果散养户全部撤出,那么中国将会增加多少失业和待业者呢?又会增加多少贫困的低保户呢?猪肉价格又会上涨多少呢?

散户加速出局,集团猪场已占据主流

不可否认,中国养猪业正在大步向集约化、规模化迈进。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提供数据显示,当前500头以内的养殖户,总市场占有量已降到了40%以下。新的产业形态正在形成,规模猪场已经占据了市场主流,龙头企业更是引领着市场发展。

查询数据可知,2021年仅牧原、正邦、温氏、新希望四家上市猪企,年出栏就达到了惊人的7838.52万头,占据全国生猪出栏(67128万头)的11.66%。更有言论称,巨头养猪更有利于使用资金工具,比如期货套保降低风险,可对于散户而言,使用此类工具往往不切实际。

散户升级“专业户”,“小”并不代表落后

单纯用国外经验去衡量中国畜牧行业,笔者认为还为时尚早,因为当前中国养猪业的种猪、饲料原料此类养殖业的核心资产,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国外。

大型资本进驻、生猪期货推行也是近两年的事情,中国现代化养殖其实仍在起步摸索阶段。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家庭农场依然具备着极强的生命力,这也是中国畜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如果用非瘟爆发前的思维去衡量散户,那这类群体注定会被淘汰,因为无论是环保、资金还是技术管理,他们相对集团猪场都处在绝对的劣势。“非瘟会将散户清理干净”,这个观念许多业内人士都深信不疑。

但我们必须认清一点,现在我们所说的小散户,与过去那些已大有不同,定义为“小型专业户”更加贴切。这些小型专业户,在养猪领域都拥有他们的独门秘籍,规模小不代表理念落后。不少小猪场凭借着天然的地理优势,直接减少了人员进出往来,防控非瘟已经不再成为制约他们发展的绝对因素。

并且,目前成本最具优势、非瘟感染最少的群体往往是家庭农场,这些农场主大都是从集团猪企“军训”归来,是有知识、有技术的专业型人才。时代变了,散户也变了。

散养户存在的合理性

•在现行土地政策条件下,农村劳动力过剩及农产品的相对低收入使散养户的存在具有其合理性。

•自给型的饲养资源及经营上的灵活性使副业养猪的长期存在成为可能,存在技术上的合理性。

•农户以自产的谷物饲养生猪,现金的支出只有仔猪费和防疫费用等,而生猪出栏却可以带来现金收入,所以生猪饲养可以作为储蓄的一种手段,具有经济的合理性。

生猪散养模式的优势

• 生猪散养的生产成本低。

其一,饲养成本。农户利用简易的猪圈及自产的谷物或农产品对生猪进行饲养,对精饲料的使用量比规模养猪少。其二,劳动力成本低。对于就业渠道很窄的农户而言,其闲暇时间的收入可视为零,因而这种经营方式下生猪的生产成本最低。

• 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户在生猪饲养过程中,把副业养猪作为耕种农业的补充,一方面耕种业为养猪提供了“绝对饲料”,另一方面养猪为耕种业提供了有机肥料,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符合现代经济发展观。

• 缓解粮食偏紧的矛盾。

农户一方面利用大量青贮饲料代替精饲料,另一方面以粮食副产品喂猪,能够有效节约饲料粮食。

• 调节市场上生猪供给量。

散养户对生猪供给总量起到了库存调节作用,当价格跌至非盈利区、供过于求时,农户会延迟出栏期或留作消费,而在生猪供不应求时,农户会及时抛售生猪,以获取高利润。

中国养猪业在坚持以规模化养猪为主的同时,不能忽视散养户养猪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应该给予一定的扶持,促进期其健康发展,从而使企业养猪和农户养猪经营方式互相取长补短,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

“有猪才有家”,翻阅中国养猪业发展历史,非瘟爆发前,保障我国生猪供应的主力一直都是那些数以万计的中小养猪户,同时也一直支撑着农村经济。可以说,散户养殖正是规模化的基础,散户养殖经验技术与资本的积累,正是为将来规模化发展“打下的江山”。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