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县养猪有补贴吗(秦奋有新貌 丨破茧化蝶“朱鹮之乡”洋县的5年致富上扬路)

来自:猪之家  |  2024年01月23日

浏览量:

编者按:省政府2月27日批准铜川市印台区等29个贫困县(区)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陕西所有贫困县全部摘掉贫困帽子,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解决,全省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为进一步总结和展示这些县(区)在脱贫攻坚中所取得的有益经验和典型做法,即日起,西部网、陕西头条客户端、“学习强国”陕西学习平台特别推出“秦奋有新貌——陕西29个县(区)脱贫摘帽”专题,邀您共同见证陕西人民脱贫攻坚之路,一起感受三秦儿女不懈奋斗之美。

秦奋有新貌 丨破茧化蝶“朱鹮之乡”洋县的5年致富上扬路

洋县入选2019年中国最美县城

西部网讯(记者 凌旎)古为“洋州”,今称“朱鹮之乡”,汉中市洋县位于陕西南部,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短短5年时间,洋县破茧化蝶,以解决群众“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为切入点,加强驻村帮扶,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发展致富产业,拓宽就业渠道,从贫困逆境走上了小康之路。

秦奋有新貌 丨破茧化蝶“朱鹮之乡”洋县的5年致富上扬路

洋县盛开的油菜花

脱贫有实招:产业就业齐发力鼓起群众腰包

为拓宽产业扶贫这条主干道,洋县实施“5115”产业扶贫工程,以有机产业为引领,形成“米、果、菌、药、畜”五大产业带协同发展的“1+5”扶贫产业格局。通过“支部引领、党员带动、群众参与”,洋县支持110个贫困村和2个非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规范运行朱鹮湖、东联、黑米产业联合体党委,有力引领农村经济规模化发展。

秦奋有新貌 丨破茧化蝶“朱鹮之乡”洋县的5年致富上扬路

黑谷种植已经成为洋县脱贫攻坚的特色产业

其中,草坝黑米、二龙香菇、回龙架豆、龙亭火锅辣椒、槐树关红薯等多个特色产业园带贫增收也成效显著。目前,全县有机产品认证达14类76种13.2万亩,实现了所有贫困户长中短产业全覆盖,13678户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增收致富。

近年来,洋县积极探索“社区工厂+贫困户”就业扶贫模式,通过降低准入门槛、加大资金扶持、强化技能培训、加强融资服务、落实税费减免等措施,形成了贫困户“楼上居住、楼下就业”的脱贫致富工作模式。

同时,洋县借助苏陕合作契机,每年举办“春风行动”招聘会,向外输出务工人员,促进贫困家庭稳定收入。目前,洋县年均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8403户12415人,建成了汉龙电子厂、绅宝利、朱鹮时装等社区工厂17个。

数据看发展:5年贫困发生率从23.2%降至0.79%

秦奋有新貌 丨破茧化蝶“朱鹮之乡”洋县的5年致富上扬路

脱贫故事汇:成为致富领路人的他们 也曾被贫困束缚手脚

秦奋有新貌 丨破茧化蝶“朱鹮之乡”洋县的5年致富上扬路

任文斌(左)和帮扶干部一起讨论发展计划

洋县关帝镇安丰村十组贫困户任文彬一家四口以前住的是土坯房,家里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仅有的五亩多贫瘠的坡地在离家两公里远的山顶上,母亲双目失明,儿子在上高中,上有老下有小,日子“苦得像黄连”。

为了让家人过的舒服些,任文斌开始当肉贩、收破烂、换水果、收粮食和药材……把能挣钱的活都尝试了,吃尽了苦头,有了一点积蓄。但修完房子后,又欠下了一屁股债。2016年,他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在包村镇党委的支持下,任文彬申请到5万元扶贫小额贷款和5000元的产业补助。2017年,任文彬家200平米的标准化猪圈建了起来。第一批尝试着养的50头猪,7个月后全部出栏,净赚6万多元。

慢慢地,他的养猪技术“炉火纯青”,养殖收入“节节高升”。但任文彬并不满足现状,在养猪的同时,他还跑起了运输,给工地拉沙、运水泥,给商家送货。看到全县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2019年4月,任文彬又花了4万多元买了一辆小型铲车。肉价好,加上跑运输和开铲车挣的钱,当年他就赚了10万元。

秦奋有新貌 丨破茧化蝶“朱鹮之乡”洋县的5年致富上扬路

王芝兰在香菇棚中采摘香菇

从在香菇厂当临时工一天收入三五十元,到当上香菇厂的主人获得18万元的收入,洋县磨子桥镇二龙村村民王芝兰用了短短几年就成了脱贫创业标兵。

王芝兰家在二龙村11组,她的丈夫患有心脏病,2011年时病情加重。那时家里光景不好,要生活下去就得脚不停、手不停地干,只要一有空,王芝兰就到村里的香菇厂打零工。2016年,王芝兰的丈夫去世了,孤零零的她要忍受内心的痛苦,还要承担家中3万多元的债务。

后来,包扶干部筹措了7000元送到她手中,再加上向亲朋好友借的5000多元,王芝兰接手了香菇厂。之后,驻村工作队干部协助王芝兰申请了产业扶持贷款,村干部、合作社技术员进行技术指导。接过香菇厂的第一年,王芝兰就发展了3.9万袋袋料香菇。

付出就有回报。截至到2018年5月,王芝兰靠发展香菇产业有了18万元的收入。同年,她被镇村两级评为脱贫创业标兵,村上还将她的香菇厂定为二龙村创业脱贫示范产业园。如今的王芝兰,还清了欠债和贷款,脱了贫,致了富。她还筹划着扩大生产规模,把组里的群众都带动起来,共奔富裕路。

秦奋有新貌 丨破茧化蝶“朱鹮之乡”洋县的5年致富上扬路

吴成敏正在地里查看魔芋长势

洋县阳河村村民吴成敏虽然家庭困难,但他主动放弃了申请贫困户的资格,选择通过种植魔芋、养蜂等走上脱贫致富路。

开始由于没有经验,连续5年都赔了钱。吴成敏一边学,一边实践,一边总结,积累了丰富的魔芋种植理论知识和实战经验。他种的魔芋开始产量翻几番。他总结的“魔芋套种毛苕”技术不仅节省肥料,还能种出个头大、品质好的魔芋。在吴成敏的带动下,阳河村就有30多户种植魔芋200多亩,这一技术也被农业部门推广到黄金峡、华阳、槐树关等10个镇35个村。

由于大面积发展魔芋套种毛苕,毛苕开花引来成群蜜蜂,吴成敏灵机一动开始尝试养蜂。结果,这个不起眼的蜂箱里竟产出40多斤土蜂蜜,一斤零售40元左右,吴成敏一下子就获利1500多元!他开始逐步扩大养蜂规模,慢慢建立了养殖基地,还将养蜂经验介绍给周边村民,带动10多户群众养土蜂100多箱。

目前,靠种魔芋、养土蜂等,吴成敏年收入近4万元。他被评为脱贫先进个人,参加扶志扶智宣讲活动,介绍自己的致富故事,逐渐成为了很多贫困户在脱贫路上的“指路人”。(部分文字内容、图片综合陕西日报、汉中日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