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猪种的历史起源以及有哪些优势?

来自:猪之家  |  2024年06月04日

浏览量:

中国地方猪种的历史起源以及有哪些优势?

中国地方猪种的历史起源以及有哪些优势?

猪的起源

在动物学分类上,猪属于哺乳动物纲、偶蹄目、非反刍亚目、猪科、猪亚科、猪属,猪属中包括野猪和家猪。据《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记载,现代家猪的祖先并不是现代野猪,而是古代野猪。古代野猪的起源不是一个中心,而是由于地域分布不同的古代野猪经人类长期驯化而形成。

驯化野兽为家畜是人类走向文明的标志之一,而猪是仅次于狗的最早被人类驯化和利用的物种。今天的考古发掘证实,早在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野猪就开始被华夏先民驯化。现今被证实的最早的家猪位于河北武山磁县遗址,该遗址经碳十四测年,估计距今约八千年。

农业文明兴起后的早期,距今1000-4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尝试对多种动物进行驯化,先后驯化了马、牛、羊、猪、狗、鸡等动物,还有一些分布于局限区域的大型动物,例如:阿拉伯单峰骆驼、美洲羊驼、南亚的水牛及青藏高原牦牛等。为何世界上五千多种哺乳动物中仅有十几种被人类驯化?美国生物地理学家贾雷德·戴蒙德提出了动物驯化的“安娜 卡列尼娜原则”,即 “可驯化的动物是可以驯化的,不可驯化的动物各有各的不可驯化之处”。驯化不仅仅是将野生动物驯服饲养,而且必须经过选育,使其成为能长期稳定饲养的家养动物。因此,能被驯化的野生动物必须要满足:1、能为人类提供足够的食物或其他价值。2、生长速度快。3、繁殖周期短。4、性情温顺。5、不易受惊。6、能在驯养条件下交配繁殖。

猪不同于牛、羊、马等食草动物,可以在自然状况下迁徙很长的距离,难以随意被人带在身边,因此造成了猪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长期的生殖隔离,加上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环境和人们对猪的选择偏好不同,猪在伴随着农业革命崛起的过程中,不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具有本地特征的品种。虽然不同品种的特征千差万别,但总的来说由野猪到家猪,猪形态和习性上差别非常明显:家猪的下颌骨、头骨和泪骨较短,犬齿退化,鼻部上移,颜面凹陷,面部加宽,后躯加长,体重增大,体幅变宽,胃肠发达,腹围增大。它们一般白天活动,黑夜休息,性情也颇为温顺。


中国养猪网

中国地方猪种的历史起源

中国不同的地区各自结合当地自然条件、风俗习惯和社会经济条件培育出了众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猪种,已有76个地方猪种收录于《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

猪作为家畜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人类提供优秀的蛋白及脂肪,在农业社会还有其它的例如提供粪肥等目的,但现在基本可以忽略了。尤其在近百年来,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步入工业社会,越来越多的粮食富裕与工业副产物,导致猪的饲养方式逐渐由散养发展到圈养;人口的快速增长,对肉的需求的不断增加,猪的经营方式逐渐由粗放经营发展到集约经营;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对猪肉的需求也由脂肪转到瘦肉。在人们对生猪养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的强力需求下,欧美各国育种公司先后对原有的地方猪进行了高强度的专门化选育,现代能实现集约化饲养的主要的品种均在上世纪完成了由脂肪型(瘦肉率:35-40%)到腌肉型(瘦肉率:55-65%)的转变。形成了少数几个风靡全球的现代家猪品种。而世界各地许多原为脂肪型的地方品种也迫于市场压力下,开始通过杂交或导入外血等方式转变为兼用型猪(瘦肉率:45-55%)。

由此发生了地方猪种到现代家猪的逐步演化。

以黑猪为例

20 世纪80—90 年代,随着国家对外交往加快,生猪改良兴起,国外以大约克夏、长白、杜洛克为代表的瘦肉型猪,作为优良品种大批进入国内,成为国内当家猪种,由于第1 代黑猪品种推广工作的不力及其生产性能(如瘦肉率、屠宰率)等诸多方面不如国外瘦肉型猪,逐渐被市场淘汰,有的濒临绝迹。为了加强对畜禽遗传资源的管理和保护,1996 年1 月4 日,农业部批准成立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管理委员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的规定,2007 年4 月,农业部成立了第1 届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2012 年3 月22 日确定了第2 届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及各专业委员会人员组成名单。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成立以来,截至目前共审定近年来育成的猪新品种13 个,包括苏太猪、大河乌猪、鲁莱黑猪、豫南黑猪、松辽黑猪、苏淮猪、湘村黑猪和苏姜猪等8 个黑色品种,以及南昌白猪、军牧1 号白猪、鲁烟白猪、滇陆猪和晋汾白猪等5 个白色品种。审定猪配套系11 个,其中利用地方猪种的有7个,它们是冀合白猪配套系、滇撒猪配套系、鲁猪1 号配套系、渝荣猪配套系、天府肉猪配套系、龙宝1 号猪配套系和川藏黑猪配套系,这批经审定的品种或配套系关注了肉品质的选育,在生长速度、屠宰率、胴体瘦肉率等方面也有了显著提升,但个别品种瘦肉率仍然偏低,平均背膘厚偏厚。

2005 年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度上升,广大群众对猪肉等食品的要求已由原来的“吃饱”、“吃瘦肉”转变“吃健康”、“吃营养”、“吃口味”。顺应这一形势,利用我国地方猪种,或含有地方猪种血统的培育黑猪生产的猪肉在许多大、中城市出现。不少企业利用“物以稀为贵”的道理,推出“土猪X 号”、“XX 黑猪”等等黑猪及其产品——高价高档猪肉。这一举动大大促进了国内地方猪种的开发和利用,一些猪场饲养起了地方黑猪,但由于无序的跟风发展,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出现了,这批黑猪生长周期较长,瘦肉率低,背膘厚的劣势显示出来。人们发现花大价钱买来的所谓高档猪肉却是现在已经不愿吃的油腻肥膘肉,吃一次尝尝新鲜怀怀旧还行,作为日常饭菜没多少人愿意买账。尤其今年以来在发现黑猪养殖前景后,国内养殖户翻倍增长,然而养1 头黑猪的成本等于3 头瘦肉型猪的成本,加之零售价格昂贵,消费者是否买帐成了另一回事,于是,大批养猪户的黑猪呈滞销状态。发展至今,这些“高档”黑猪叫好不叫座,很多生意惨淡。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能否培育出与大国地位相称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猪种,是未来国内猪育种工作的方向之一。喻传洲教授曾经疾呼:选育华系瘦肉型种猪刻不容缓。研发多元化猪肉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吃健康”、“吃营养”、“吃口味”的需求,就必须利用地方猪种“肉质好、繁殖性能高、适用性强”等特性,采用常规育种和分子育种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利用地方品种与引入品种两种资源,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或配套系。这批新品种或配套系应该既要传承中国地方猪种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优良的品质,又具有适当的屠宰率、瘦肉率和亲民的价格,即应该具有“肉多、质优、价廉”的特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