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节母猪常见疫病的发病原因与防治措施

来自:猪之家  |  2021年09月19日

浏览量:

秋冬季节母猪常见疫病的发病原因与防治措施

秋冬季节母猪常见疫病的发病原因与防治措施

目前,全国各地的气候都变得更加寒冷、干燥,日短夜长,白天光照强度不够,光照时长缩短。尤其是在北方地区,秋冬季节气温迅速下降,有时候还会出现寒潮和寒流等灾害性天气。如果养猪场的饲养管理措施不当,母猪的生存环境恶劣,加之低温应激反应、免疫力下降和营养不良等多种因素影响,就会造成能繁母猪爆发多种疫病。

1 母猪冷应激反应

进入秋冬季节,猪舍内温度下降较低,昼夜温差较大,母猪自身需要消耗比平时更多的能量来产热以维持其正常体温,从而导致其平均日增重下降,采食量增加,生长速度明显减缓,饲料转化率低,经济效益明显较差。

当环境温度过低时,大部分母猪还会表现出血管收缩、皮温下降、竖毛、咬尾、肢体蜷缩或群体聚集等冷应激现象,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增加。体质原本较弱的母猪还会出现更多病症,如代谢紊乱和免疫力下降等,容易感染更多的疾病。而一旦发病,往往不以一种疾病单独存在,多是以某一原发病为主,继发或并发其他多种疾病。

2 母猪呼吸道疾病

进入秋冬季以来, 气温开始出现大幅度下降,昼夜温差持续加大, 容易引起母猪的免疫功能下降,呼吸道疾病和细菌病毒性混合感染进入高发期。如果猪场防寒保暖措施不当,如猪舍内阳光射入不足,阴暗潮湿;没有木板、草帘子或塑料薄膜等严密遮挡猪舍,不时有凉风侵入;猪粪没有及时清理,舍内脏乱差,污水横流,即很容易使母猪受寒受冻,受到疫病侵袭,发生流感、气喘病、支气管炎和肺炎等呼吸道疾病。当母猪出现呼吸道疾病时,会出现发热、发绀、呼吸困难和食欲减退等多种症状,母猪逐渐消瘦、皮肤苍白、被毛粗乱,尤其是能繁母猪的繁殖能力显著下降,病原在母猪体内大量繁殖,产生大量毒素破坏了正常组织细胞,导致能繁母猪出现流产、早死和死产胎等症状。

3 母猪消化道疾病

冬季天气寒冷, 青绿植物生长进入枯萎季节,养猪场青绿饲料供应不足,饲料种类单一,能量和蛋白质水平过低,粗纤维含量太高,微量营养如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不足,沙砾尘土等无机物含量过高,容易造成母猪罹患流行性腹泻或者传染性肠胃炎等消化道疾病。

患病的母猪排水样黄色稀粪便、脱水,严重者甚至死亡。剖检发生消化道疾病的母猪,进行肠道镜检时可以观察到小肠壁变薄,内含大量淡黄色浆液和乳凝块,小肠病变严重,对肠道的损伤更为严重、侵蚀范围更广。

4 冬季母猪疫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4.1 保持猪舍内适宜的温湿度

在冬季,猪舍窗户和通风口最好距离地面1 m 以上,入冬前需要用玉米秸秆、稻草秆、木板和塑料薄膜等材料将猪舍漏风的砖缝、墙缝遮挡严实,夜晚需要将猪舍门口挂上厚实的门帘。猪舍内部地面最好加铺20 cm 左右厚度的软干草和锯木屑等, 起到吸湿、除潮和吸附有害气体的作用, 注意要定期更换垫料,保持舍内干净卫生。有条件的猪场还可以在猪舍内部开启暖风机、火炉,或者铺设火墙、暖气、地暖(水热地暖、电热地暖)、保温箱和红外灯等,保持猪舍内部适宜的温湿度,温度最好控制在15~22 ℃,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

4.2 适当调整饲料配方

在冬季来临之前,猪场可以根据当地农作物丰产时期, 提前在地窖为母猪储存一定量的青绿饲料,如胡萝卜、圆白菜和土豆等多种植物饲料,经过加工制成熟食,作为冬季母猪饲料的补充。还可以人工在母猪冬季日粮中可添加一定量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和2%~3%的植物油脂,如大豆油等[5],油脂可改善饲料适口性,提高猪采食量,能满足猪体对较高能量的需要,增强御寒能力。

4.3 环境卫生与母猪预防保健

在冬季,猪场尤其需要做好卫生与消毒工作,要将母猪休息区域、活动区域与粪污区进行严格区分,及时清理猪粪污,随时消毒猪的饲料槽、饮水器和卧床垫料,并且在中午时要注意猪舍内通风,保持地面和环境的干爽,为母猪提供干净的饮水、饲料和活动区域。

针对母猪进行计划性接种,接种猪流感和猪瘟等冬季常发病疫苗,每天增加巡场次数,注意观察母猪的状态,若有异常的患病猪要及时进行隔离治疗。只有做好预防保健工作才能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才能避免疫病带来的损失,从而提高养殖效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