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养猪(临报观察|由猪圈的变迁看临沂农牧业如何提升)

来自:猪之家  |  2024年04月26日

浏览量:

临报观察|由猪圈的变迁看临沂农牧业如何提升

垫料床式猪圈(兰山区)

一方面猪粪容易造成污染,另一方面土壤缺乏有机质,临沂市“种养结合、农牧循环”模式,让养猪成为绿色产业——

没有臭味,不见苍蝇,“吃的是益生菌,排出的是有机肥”。5月18日,记者在兰山区李官镇三官庄的生态猪圈,看到了这样一幅场景。

临报观察|由猪圈的变迁看临沂农牧业如何提升

漏粪板式猪圈(临沭县)

在此调研的市畜牧发展促进中心副调研员陈淑才说:“经历了全国性的养猪低谷后,目前我市生猪存出栏量双双恢复为全省第一。做大‘量’的同时,我市正大力推广生态养殖,使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食品安全一举三得。”

猪圈的变迁,恰能说明我市养猪业的提升。

临报观察|由猪圈的变迁看临沂农牧业如何提升

养猪场外种植蛋白桑,实现种养结合、农牧一体(沂南县)

传统猪圈不见了

堂屋住人,东屋做饭,西南角做猪圈,少则养一头,多则三五头。这种“庭院养殖”,是老一代沂蒙农村家庭的“标配”。对于猪来说,吃喝拉撒都在几平方米的泥沼里,生存环境恶劣。对于人来说,一年四季在猪粪臭味中过日子,生活品质不高。

随着我市实现整体脱贫,全面迈进小康社会,这种延续了几千年的“庭院猪圈”随之被淘汰。之后,各地星星点点地出现了“单棚式猪圈”。养猪户在村头、闲宅、承包地里建起一个塑料棚用来养猪。与庭院猪圈不同的是,单棚式猪圈规模较大,少则养一二十头,多则四五十头。

在养猪效益可观的时候,有的村镇还规划了“养殖小区”,划出专门地块让养猪户自建猪圈,或者建好猪圈承包给养猪户。相比单棚式猪圈,其养殖规模再度扩大,往往是几户或十几户集中在一起。

与庭院式养猪相比,后两者在养殖方式上并没有大的改变,这主要体现在猪粪要靠人工清理——业内称之为“人工清粪”,而清理后的猪粪大都要露天堆放。

养猪业的环保问题由此而来:如果处理不好,外排的猪粪会对水体和大气造成污染。据统计,一个存栏量500头的养猪场,出栏一茬商品猪产生鲜粪便180吨左右。那么,全市养猪业粪便产生量之大可想而知。

可喜的是,随着环保整治和新农村建设,单棚式养猪和养殖小区在前几年也相继绝迹。

临报观察|由猪圈的变迁看临沂农牧业如何提升

标准化养猪成主流

在临沭县店头镇瑞农养猪场,记者看到了一种“标准化”的格局:办公区、生活区、生产区、粪便无害化处理区、病死无害化处理区“五区分离”,合理布局。

且看粪便无害化处理。大型猪舍分为上下两层,猪生活在上层,脚下是平整的漏粪板——一种钢筋水泥预制的类似下水道盖板的地板。猪粪从地板缝隙中漏到下层,被电动刮板刮到猪圈的一侧。这时,自动喷淋系统启动,通过喷洒除臭菌种,分解臭气中的有害成分。

随后,粪便被集中存放到堆粪场里,发酵腐熟后按每车60元销售给种植大户。这样,猪粪“封闭运行”,不再随意堆放、流淌,实现了无害化处理。

记者看到一个细节,猪圈的屋檐呈凹槽型并延伸出来。养殖户介绍,这叫“雨污分流”,雨水不会流到猪圈里、与粪便混合增加污水量。还有就是“净道污道分开”,则是为了避免交叉污染。

市畜牧站站长王军一向记者介绍,我市于2018年开始推广生物除臭技术,目前已应用到1200余家各类养殖场。生物除臭技术推广应用,净化了猪舍环境,消减了异味,保证了生猪健康,有效降低了病死率,同时减少了大气污染。

而标准化养殖则要上溯至2006年。市畜牧中心高级畜牧师袁力介绍,当年市畜牧局探索创建畜禽标准化养殖模式,市政府曾专门下文推广这项模式。2010年,农业部开始在全国推广标准化养殖。

截至目前,我市已有879家市级标准化养殖场,其中标准化猪场占60%以上,标准化养猪成为全市生猪养殖业的普遍模式。

种养结合、农牧循环见成效

回到本文开头的生态猪圈。

记者看到,养猪大棚内被区隔成一个个猪圈,每个猪圈又分为采食区和垫料区,后者由一层七八十厘米厚的稻壳混合锯末构成。垫料里面添加微生物发酵菌种,猪粪落在上面当天就被分解。由于增加了垫料区,猪的活动区域比通常猪圈大了一倍。

垫料平时不出栏,一两年才清理出栏一次,做到了养殖“零排放”。清理出来的垫料,就是很好的有机肥料。同时,猪食用了垫料中的益生菌,肠胃病明显减少,免疫力明显增强。

我们还得到一组数据:相比传统养殖技术,垫料床式生态养猪节水90%,仔猪死亡率降低75%。

同时,500头猪的生态养殖场每年可生产有机肥12.5吨,可供周围50亩的菜园、果园施用。这样种植的蔬菜、果品又成为有机食品。猪粪种菜、菜叶喂猪,实现了一轮“养猪—种菜”之间的循环。

在沂南县青驼镇山前村的养猪场,记者发现了另一种“种养结合、农牧循环”模式:用猪粪种植蛋白桑—蛋白桑的叶子喂猪—猪的免疫力提高、猪肉的品质提升—养猪场获得好的收益—多出的利润用来种植蛋白桑。

在这种养殖模式下,本来作为污染源处理的猪粪,变成了有机肥后涵养土壤。袁力介绍,常年只施用化肥的地块,连续3年足量施用这种有机肥,可以使土壤中的有机质由1%逐渐提到3%。人们从土壤里取走了农作物,又补充上有机肥,不断进行能量物质的循环。

我市2006年就在全省较早推广这套生态养殖技术,它使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食品安全实现了完美的统一。参与这项技术推广的市畜牧中心研究员谭善杰介绍,我市生态养殖的猪肉,上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餐桌,这足以证明这种猪肉的品质。

生态养猪,为我市养猪业乃至整个农牧业明确了方向:在标准化养殖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农牧一体”,使得农业和牧业形成循环,互相促进,共同提升。可喜的是,这种模式正呈扩大之势:在罗庄区江泉农牧产业园8000亩土地上,养殖的近万头生猪与种植的果树、杂粮、蔬菜之间形成了生态循环;在平邑县地方镇瑞丰养殖公司300多亩的地块上,养殖的3000余头猪与种植的黄桃、蛋白桑之间实现了生态循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