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考古研究分别揭示广西福兰、江西岸遗址史前人类生活方式

2025年02月23日 来源:点击:

  中新网北京2月23日电 (记者 孙自法)在新石器时代中早期,古人类拥有怎样的生业经济模式与植物利用方式?气候环境变化又如何影响古人的生存与生活方式?这些问题长期以来备受关注。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脊椎所)吴妍研究员团队联合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广西师范大学等相关研究机构合作伙伴,分别在广西福兰遗址、江西岸遗址开展植物考古工作,通过深入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福兰遗址:广西首次出土大量炭化壳斗科果实遗存

  福兰遗址位于广西百色市,地处右江右岸第一阶地前缘,目前已考古发掘出土800多件石器、陶器等遗物,还有炭化果实与少量动物遗存。

  研究团队通过对遗址中出土的微体植物遗存与炭化壳斗科果实的系统研究,揭示出广西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人类的生业经济模式及植物利用方式,为理解该地区早期人类的生存策略提供了新的视角。相关成果论文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全新世》(The Holocene)发表。

植物考古研究分别揭示广西福兰、江西岸遗址史前人类生活方式福兰遗址出土橡子与其CT扫描切片。吴妍 供图

  综合运用年代学、形态学和微体植物分析等多学科手段,研究团队对福兰遗址出土的炭化植物遗存、陶片及石器等遗物进行研究,确定福兰遗址距今约5900-5732年,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

  福兰遗址灰坑中出土大量炭化壳斗科果实,这在广西地区尚属首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博士研究生汪静怡通过对壳斗科果实遗存的微CT扫描分析,发现其内部存在孔洞,表明这些果实曾被人类烧制加工。进一步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该壳斗科果实遗存形态与广西地区壳斗科植物苦槠最为接近。

  而在传统医学中,这类壳斗科果实被认为具有通气解暑、去滞化瘀的功效,特别对痢疾和腹泻有独到的疗效。全新世中期广西地区先民生存环境,正需要面对大暖期温热的气候、早期渔猎带来的卫生问题。食用这类果实,可能在很大程度提升当时古人的生活质量。

  通过福兰遗址地层、陶器及石器中的植硅体分析,研究团队进一步确认当时人类对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的综合利用,还揭示出福兰遗址的植被景观与环境背景。其植硅体组合显示,该遗址所在地区当时可能为针阔叶混交林环境,气候温和且稳定,适宜人类生存。

  在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谢光茂研究员看来,福兰遗址的植物考古研究发现广西地区前农业文化时期人类植物利用的新方式,这一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对广西地区早期人类生业经济的认识,也为理解该地区史前人类的生存策略与环境适应提供重要依据。

  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林强研究馆员透露,研究团队未来将继续对广西地区其他考古遗址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以更全面揭示该地区史前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进程。

  江西岸遗址:揭示史前人类对气候环境事件适应

  江西岸遗址位于广西崇左市,遗址东、南、西三面为左江环绕,形成舌形台地。该遗址含有新石器时代和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其中新石器时代遗存最为丰富,为建立华南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提供宝贵材料,也为复原古代广西左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和古人的生计模式提供难得的研究素材。

植物考古研究分别揭示广西福兰、江西岸遗址史前人类生活方式江西岸遗址位置、地层与出土遗物。吴妍 供图

  吴妍表示,研究团队聚焦江西岸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开展植物考古合作研究,相关研究进展论文,已在专业学术期刊《人类学学报》发表。

  据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蒙长旺研究馆员介绍,基于加速器质谱碳十四测年,江西岸遗址新石器时代地层年代为距今约9300-9100年,正好处于距今9200左右发生的极端气候事件时期。研究团队采集遗址剖面沉积物样品,将植硅体与花粉分析两种方法相结合,开展当地古人类在距今9200年气候事件中的生存策略研究,探讨环境变化和史前人类生存方式的关系,揭示全新世早期史前人类对气候环境事件适应的选择和策略。

  研究结果显示,与广西地区其他遗址存在明显不同,江西岸遗址没有浮选出大植物遗存,植物资源的植硅体如棕榈植硅体仅在研究剖面第7层发现,没有发现其他常见可利用的植物资源植硅体如稻属植硅体。这表明,在距今9200年气候事件前后,江西岸遗址古人类或许并没有过多的利用植物资源。

  不过,江西岸遗址气候事件时期地层中含有大量的动物遗存,包括大量的螺壳、蚌壳和水牛、犀牛、象等动物骨骼,说明当时人类主要利用动物资源,特别是水生动物资源占很大比重。从出土的生产工具看,该遗址这一时期除磨制石斧等石器外,还出土比较丰富的鱼钩等渔猎工具,并发现用蚌壳制作的蚌铲、蚌刀等,表明渔猎是江西岸遗址先民的主要生计方式。

  吴妍认为,江西岸遗址古人类独特的生业模式可能与距今9200年气候事件有关,可能冷干的气候特征加剧广西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程度,水资源的减少可能又进一步促进土壤的石漠化,土壤水分减少导致植被覆盖度降低,也减少了人类可使用的植物资源。

  在此气候事件和生态环境双重作用下,导致江西岸遗址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改变其生业模式,减少对采集、狩猎的依赖,而转向渔猎。因此,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生存策略的变化,可能与环境适应和活动范围的转变密切相关。

  “我们的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亚洲季风区早全新世季风演化的重要气候事件与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案例。”吴妍说。(完)

相关文章
  • 交流互鉴 科技赋能!第四届全球媒体创新论坛在山东曲阜举行
    交流互鉴 科技赋能!第四届全球媒体创新论坛在山东曲阜举行

    4月25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全球媒体创新论坛在山东曲阜举行。本届论坛以“交流互鉴 科技赋能——变革发展中的文明力量”为主题,共有来自95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组织和媒体机构、中外智库、跨国企业等各领域代表约300人,...

  • 第二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生态环境法典编纂迈出“关键步”
    第二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生态环境法典编纂迈出“关键步”

    新华鲜报丨第二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生态环境法典编纂迈出“关键步”新华社北京4月27日电(记者杨维汉、罗沙)法律制度如何让天更蓝、水更绿、土更净?各界高度关注的生态环境法典编纂迈出“关键一步”,法典草案27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

  • 孩子不能又亲又抱 当心“亲吻病”→
    孩子不能又亲又抱 当心“亲吻病”→

    日常生活中,看到可爱的小朋友,不少人都会忍不住想要亲一口。但是这种看似很常见的举动,却很有可能让宝宝患上“亲吻病”。那么,究竟什么是“亲吻病”?又有哪些典型症状呢?孩子发烧 小心“亲吻病”最近,河南郑州的4岁小男孩儿恒恒突然高烧到38℃,家...

  • 核电开闸!国常会核准10台新机组,拉动超2000亿投资,新项目花落谁家?
    核电开闸!国常会核准10台新机组,拉动超2000亿投资,新项目花落谁家?

    2025年国内核电项目审批首次开闸。据新闻联播4月27日消息,当天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核准浙江三门三期工程等核电项目。会议强调,发展核电必须确保安全万无一失,要压实参建单位和业主单位主体责任,按照全球最高安全标准建设和运营核电机组,持续加强...

  • 习近平: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
    习近平: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

    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广大劳动者,多次礼赞劳动创造,讴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勉励广大劳动者勤于创造、勇于奋斗,引领推动全社会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 微视频|出圈出海出彩!看中华文化魅力
    微视频|出圈出海出彩!看中华文化魅力

    当下的中国,文艺、科技、产业在不断碰撞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从早年间以咏春...

友情链接